新时代改革开放 > 镇江 > 正文
镇江持续放大“戴庄经验”示范效应推进农业现代化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钱 飞

7月4日上午,天气晴好,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白沙自然村50亩稻鳖共作试验田里,早茬有机越光水稻已抽出了稻穗,稻秆下,半个成人手掌大小的甲鱼在泥水里爬行觅食。“每亩水稻田放养60只甲鱼,利用甲鱼为水稻治虫、增肥、活水、除草,去年试验效果不错,今年扩大了规模。”84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站在田埂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水稻田里的甲鱼预计净收益过千元,加上常规、再生两季稻的净收益,总收益能达到4000元,农民的钱袋子又可以鼓上几分。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是赵亚夫指导戴庄村发展“党建引领、村社协作、科技支撑、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的初衷。2001年,赵亚夫前往戴庄村指导村民脱贫致富。20多年来,戴庄村坚持生物多样性农业方向,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引进30余种新物种,不断丰富农业生态系统。“我们稻田里的小动物物种已增加到145种,比邻村常规种植稻田的20种高出7倍以上。”戴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余善文说,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跃升至2023年的43000余元,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

“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戴庄经验,也在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推广下,迅速被周边村庄学习吸收。句容市白兔镇解塘村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解塘村就在赵亚夫的指导下发展草莓产业,成为富裕村。随着时代变迁,解塘村村民大都外出转向二产、三产,务农户锐减,因种种原因导致低收入的困难户也不少。2014年响应组织号召回村再次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张冬才,想到了赵亚夫和戴庄村。

“请赵老讲,去戴庄学,但当时村里绝大多数耕地已被种植大户承包,想有成片的耕地用来成立合作社很难。”张冬才说,他们发动党员中心户先试先行,鼓励党员中心户以自家耕地入股并参与合作社理事选举,最终成立了由38户农户参与、106亩土地入股的解塘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

这块连片耕地位于解塘村上荣冲,在“亚夫团队工作室”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选择“绿肥—稻鸭共作—秸秆还田”的立体复合循环模式种植有机越光水稻。同时,在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牵头下,解塘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与周边村庄的东霞有机水稻合作社、丁庄有机水稻合作社共同组建戴庄稻米专业合作联社,统一指导、统一加工、统一品牌,仅一季综合净收益就达到每亩2000元。张冬才介绍,虽然现在合作社规模不大,但为村里低收入户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能积累经验,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合作社扩大规模奠定了基础。

今年71岁的潘寿先年轻时以做漆匠为生,后因妻子长期卧病在床选择回村做零工。“村里帮我在合作社找了一个田间管理的岗位,平时除除草、打打水,工作不累,一年也能多挣个六七千元。”潘寿先笑着说。

为了让更多村庄通过学习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省委、省政府先后3次发文推广“戴庄经验”。而在镇江,当地根据“戴庄经验”的发展脉络,逐步完善“戴庄经验”推广机制:2013年,推行“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2016年,设立200万元的“戴庄经验”推广专项资金,打造10个“戴庄经验”示范村;2020年,在省内率先推行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开展3个批次、39个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2023年,印发《关于深化推广“戴庄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意见》。同时,镇江遴选220名农技人员组建“亚夫科技服务团”,派出专家服务3000余人次、培训农民14000余人次、服务农业经营主体1100余家。该市创新推出“1+1+N”农技推广模式,以1个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推广团队+N个新型经营主体的形式,组建54个技术推广项目体系团队,实施新型农技推广项目54个,引进新品种73个、新技术102项,技术辐射面积26万余亩。

丹阳市金桥村成立金桥村萃禾园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萃禾园”商标,依托水稻田地打造“农旅综合”项目;扬中市兴阳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吸引一批新农人返乡创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丹徒区水台村发展“水稻—绿肥—鹅”生态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在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创成省特色田园乡村……在推广“戴庄经验”过程中,一批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去年,镇江进入“江苏省农民合作社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的村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158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466元,同比增长7.1%。

责编:马丽花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