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钱飞 艾培 通讯员 蔡希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句容经济开发区的句容高新智造园,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林立,工人们正忙着设备搬迁、安装、调试。“搬迁到这里后,我们的生产车间扩大了两倍,产量也增长了10%左右。”江苏豪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主管王静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专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豪航入驻句容高新智造园以来,已完成销售超2000万元,预计全年销售将突破5000万元。
今年5月开园的句容高新智造园,以高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为主要招商方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面向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承接产业转移,致力于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主题园区,助推句容产业转型迈上新台阶。
开发园区是产业强市的主阵地、项目攻坚的主战场。过去一段时间,镇江的开发园区“多、小、散、弱”,布局零散、基础设施薄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不仅导致园区竞争力不够,招商引资也难以落地。
2021年7月,镇江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域开发园区的整合优化提升工作。2022年7月,镇江公布第一批保留开发园区名单,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2023年进一步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园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目前,镇江已形成由10个主体开发区、11个辐射联动园区、5个提级管理园区组成的“10+11+5”的开发园区模式。2023年该市的省、市重大制造业项目入园率超过90%,“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紧抓园区主战场,明晰产业定位、加快项目集聚、严把准入关口、探索合作共建,用‘好机制’助力‘大发展’,以攻坚之势聚攻坚之力、打攻坚之仗,进一步推进园区和项目建设。”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说。
围绕“四群八链”重点产业体系,镇江市发改委牵头,按照“链式整合、园区支撑”的原则,针对每条重点产业链明确1个牵头园区和1至2个重点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围绕主导产业链群展开,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实现横向成群、纵向成链、上下互动、左右配套,形成协同合力。目前,镇江经开区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再生医学4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镇江高新区的船舶海工及高端装备制造,扬中经济开发区的新能源、智能电气等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丹阳依靠“两区四园”主阵地,崛起眼镜、汽车零部件等七大优势产业集群。
今年是镇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园区建设提升年”,出台的《2024年镇江市开发园区建设提升工作方案》提出:全市开发园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较上年增长10%以上,新招引项目符合“四群八链”产业占比达80%以上;市级重大制造业项目入园率提高至90%以上,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今年1—5月,镇江市开发园区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27个,总投资612.5亿元;全市落户园区的制造业项目共212个,入园率为95.1%;年度投资368.2亿元,占制造业项目比重94.6%。
位于扬中经开区的与乐科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产品生产项目不久前迎来重要节点——厂房顺利封顶,距离2025年1月竣工试生产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36亩,将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3栋,预计建成后可形成年产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内外饰件20万套和注塑模具500副产能。
“这个项目最早是西来桥镇联系对接的,考虑到项目用地以及产业定位等因素,最终协调落户扬中经开区。”扬中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剑说,按照“大园统小园”的原则,扬中经开区统筹协调油坊镇新材料产业园、八桥镇海工装备产业园、西来桥镇临港产业园,实现“一区三园”之间的空间联动、功能耦合和产业协同。
落好整合“一颗子”,激活发展“一盘棋”。镇江进一步强化项目统筹流转,支持没有园区的镇(街道)通过飞地招商、共建共享等模式,与园区在产值、财税、能耗、环境等指标利益方面进行分享,探索建立园区统计体系,研究园区财政转移支付模式。通过共建共享、整合提升,为园区“血脉”注入更多新“基因”。
“没有高品质的园区,就落不下高质量的项目,形不成高端化的产业。”今年的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坚如磐石的定力推进园区整合,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开发园区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
为了厘清开发园区和属地政府之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职责,今年7月底前,镇江市“一区多园”将基本完成“三张清单”制定,即主体开发区全口径权责清单、主体开发区与代管镇(街道)权责边界清单、主体开发区与所辖园区职能分工清单,真正实现园区与镇(街道)间、园区间职责清晰、统分有序。
“构建园区产业创新生态,挺起项目的‘脊梁’,激活创新的‘源泉’,握紧协作的‘拳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让园区真正挑起经济发展大梁。”镇江市市长徐曙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