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镇江 > 正文
一体推进“科教人” 厚植城市“聚才力”——镇江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改革工作综述
  来源:镇江日报  

本报记者 张翼 王鹏程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积极推动教育“双减”试点建设,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水平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深入实施人才“镇兴”行动,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后引进顶尖人才(团队)17个,入选省级顶尖人才计划3个,人才攻关联合体做法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奖,持续唱响“人聚镇江 才享荣光”好声音。镇江,连续4年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50强,位列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行榜第32位。

做精人才“引育留”,为城市“添人气”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

镇江自2021年实施人才“镇兴”行动以来,市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走进国内外100多所高校,对接各类人才超10万人次,服务地方企业1万多家。

紧扣“四群八链”,突出“高精尖缺”,“杀鸡宰羊宴人才”,先后引进顶尖人才(团队)17个,向上争取1.1亿元资金支持。制定出台支持在镇高校引进培育人才八条意见,整合校地资源,给予最高100万元引才奖励。三年来,校地联合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施伟东、宋波等国家级人才20人,让一批高层次人才留镇创业。

实施大学生“聚镇”、青年人才“归雁”两大计划;品牌活动招才引智“镇江日”,不断释放对青年人才的“磁吸效应”。三年来,累计发放生活、购房等各类补贴1.1亿元,吸引11.9万名青年大学生与镇江“双向奔赴”。在镇高校毕业生留镇率从12.7%上升到23%。

千工易寻,一匠难求。镇江持续举办全国百所技工院校校长镇江行、职业技能大赛、技能人才节等活动,涌现出以沈春雷、林田中为代表的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镇江现代化建设的“顶梁柱”。镇江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名、全国技术能手16名、“江苏工匠”12名、“江苏制造工匠”2名、“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58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省级8家、市级43家。

烟火藏诗意,诗意在乡间。沃野中涌现的“新农人”是新农村的“代言人”,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农人”培育计划,先后制定了《镇江市选拔培养优秀“新农人”计划》和《镇江市培育壮大新时代“新农人”队伍专项行动方案》,初步构建起“新农人”全链条培育体系。“十三五”以来,镇江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7万余人次,2023年选拔首批31名优秀“新农人”,一大批如魏巧、方应明、华梦丽、张奎峰等优秀“新农人”逐梦金色田野,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兴力量”。

打通转化“堵卡点”,为创新“聚能量”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镇江系统把握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优势,着眼创新引领破题起势“876”创新引领工程,谋定“用‘创新之水’浇‘科技之花’结‘产业之果’”的发展之路。

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是我市2022年起,在江苏省率先探索组建的“人才-企业-高校-行业”联合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新模式。2年多来,市级立项的8家人才攻关联合体已推动“下一代氮氧分离技术”“碳纳米材料研发”等“卡脖子”难题实现关键突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良好示范,相关做法入选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奖。

镇江鼓励科研人员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需求痛点、产业空白点,以挂职、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等多种形式,进行应用研究、技术革新,截至目前已累计从全国高校院所选聘469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706位专家到机关担任科技镇长团团员,形成成果落地“有意愿转移、有渠道对接、有动力转化、有收益分享”的转化机制。

随着创新“堵点”的打通,创新之泉充分奔涌。2023年,镇江市获省科学技术项目奖35项,创下近年最好成绩。美科太阳能、惠龙易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讯捷医疗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全市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进入全国前20。2024年,全市产品设备“新意”迭出,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链式伺服刀库BT50-180T”成功打破技术垄断、摆脱了外向依赖。91个省首台(套)设备雨后春笋般涌现,彰显镇江装备制造业“向新”的能力态势。

用好教育“加减法”,为未来“强动力”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办好面向新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为未来集聚人才梯队,关键是要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去。

近年来,“双减”工作试点启动后,我市把落实“双减”政策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工程,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政府、社会、校内、校外多向发力。强化作业管理,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入手。出台《镇江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将作业研究纳入校本教研体系,研制量精质优的好作业。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及报送“一校一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五项管理”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通知》等近40项配套文件和工作方案,为“双减”稳步推进保驾护航,各项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始终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积极用好赋能的“加法”。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坚持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学生成长的每一天,让学生拥有好体魄,有更强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全市98%的中小学校已建成体育俱乐部,社团总数达1093个,平均每校开设社团数近5个,每周活动1-2次,每次平均时长约1小时,有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终身运动的习惯。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逐步建立导师聘任、管理、评价和激励等工作制度,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得到教师的关爱。

镇江还出台高品质学校评选标准,启动市、县两级高品质学校培育工程,将评价重心转移到办学品质、日常管理和师生发展上,切实推动师生教学相长,提升精致管理水平。每3年开展一轮高品质学校评审,对通过验收的学校予以挂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和随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预警、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给予摘牌和通报处理。

创新需要人才,教育为了人才。“科教人”三者之间,“人”是根本。面向新的征程,镇江将以更有实效、更具温度的举措吸纳天下英才,让更多创新成果留在镇江,让更多创新创业故事传唱镇江。

责编:陈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