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扬州 > 正文
扬州率先出台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
  来源:扬州日报  

□ 本报记者 许愿 汪滢 吴琼

8月14日,全国生态日前夕,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水源头,江都水利枢纽银杏大道绿树掩映,大运河江都段水清岸美,让人心旷神怡。

“这水里流动的可是实实在在的GDP!”扬州市江都区发改委工业科科长朱国圣指着水面,向记者展示地方标准文件——《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这是全国首个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地方标准,已于今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合理高效变现。但长期以来,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存在核算难、抵押难、变现难等问题,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就是为想要上市交易的生态产品“定价”。

江都区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原则、流程和方法如何明晰?跨区域调水系统带来的生态产品核算范围、概念、内涵不明确和价值核算技术体系缺失等如何解决?这些一直是江都区持续思考的问题。

“相当不容易!”全程参与《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编制的省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工程师刘翰卿直言,为了摸清水资源家底,团队成员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文件编制时国内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仍处于空白,为验证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编制组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都段为核算案例,赴江苏省南水北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和江都区发改委、水务局、生态环境局等10多个相关部门,并实地走访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源头绿廊、芒稻河船闸、邵伯船闸等工程沿线,收集项目资料和相关基础数据,再征询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等行业部门领导、科研院所专家意见。

耗时一年半,《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终于正式出台。文件给出跨区域调水系统涉及的调水供给、水质保障、水力发电、物质供给、防洪排涝、固碳、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空气净化、旅游康养、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12类生态产品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方法、计算公式和部分参数,评估了江都区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产品价值,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都经验。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都段为例,根据标准提出的计算方法,得到2022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都段带来的水质保障价值约为4.94亿元,其中水环境保护实际成本2.43亿元,机会发展损失成本2.51亿元。计算结果将用于跨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等领域。

自2013年通水以来,在洪水调蓄期,江都水利枢纽利用泄洪水发电,累计发电量1259.7万度。根据标准提出的计算方法,结合水电上网价格0.37元/度,得到2013年—2022年江都段水力发电带来的生态价值约为1311万元。计算结果将用于沿线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绿色金融交易等领域。

“有了这样一份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标准,以后我们对水资源生态价值的评估就能更迅速更精准,企业也能够更快获得贷款,用生态价值换来经济价值!”江都金融监管支局筹备组组长徐红不曾忘记,当年对江都区祥裕生态园艺农庄进行生态价值评估时,费了好大的劲,“由于当时对生态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我们请了很多教授和专业人士来现场进行评估,经过近1个月的测算,祥裕农庄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报告才出炉。”

仲夏时节,扬州市江都区渌洋湖湿地公园“水上森林”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穿梭其中,宛如童话里的绿野仙踪。江都区邵伯镇渌洋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张治江得知《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出台后,已经着手生态价值的评估工作,“从没有想到生态资源还能换来真金白银,为地方发展再加一把力!”

《规范》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推动标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落实,仍需持续发力。

江都区发改委主任林永贵表示,下一步,扬州市将以《规范》为基础,推动跨区域调水工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核算结果应用,推动核算成果用于跨区域水资源协同保护,以南水北调江苏沿线涉及市(县)为先行试点,以计算结果为基础,推动全省南水北调水资源协同保护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推动核算成果应用于项目决策,全面评价项目建设在物质供给、气候调节、文旅康养、资源节约、污染物减排等方面带来的生态价值;推动核算成果应用于绿色金融,科学评估跨区域调水系统在推进调水供给、水电开发、林下经济发展、补碳固碳等方面的显性经济价值,为项目实施主体等市场化融资提供参考和依据。

责编:马丽花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