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扬州 > 正文
扬州致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构建惠民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来源:扬州日报  

记者 王鹏

在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中,扬州是当之无愧的“长子”,也是中国城河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提出“让古运河重生”的殷殷嘱托。

今年6月22日,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扬州向世界展示了文化建设的成果:致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上做文章,在推进文明文化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惠民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网浏览量:50亿+!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扬州元素”火出圈。24小时内,全网浏览量达50亿+。

“一条大运河,千里浪欢腾,徜徉原点古邗沟,春风满扬城……”在活动“河济天下”板块中,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演员刘芓君、王智超以扬州弹词串联起“通江达海”“工开万物”“水润华章”“护我安澜”四个主题,将运河的历史与现状、起源与发展的故事娓娓引出。创新的展现方式,让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弹词为亿万观众所知悉。

在活动“江苏时刻”板块,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制作的视频《共创好地方 同心向未来》收获现场嘉宾和媒体的阵阵掌声。

视频里,舟楫往来的港口、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扬州剪纸、雕版印刷技艺、扬剧、古运河、瘦西湖、东关街、运河三湾等各种镜头,以“涌动的经济动脉”“绵延的文化根脉”和“鲜活的生态绿脉”为关键词,展现出扬州运河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

这场活动,全网聚焦“运河”“扬州”。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众多媒体发稿百余篇。“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看扬州”“爱上扬州”等话题冲上热搜。微博、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APP浏览量均以亿计。

“流动的文化”彰显“好地方”魅力

运河之于扬州,是生母,也是摇篮。

近年来,扬州系统推进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文艺服务基层、全民阅读等各项文化事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传承后世。

6月28日至30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组委会唯一受邀剧团——市扬剧研究所在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进行了两场演出: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和《折子戏专场》。

这是扬州扬剧历史上首次全团赴港演出。演出前,两场票全部售罄。在香港戏迷的热切期盼中,扬剧的唱腔韵味、舞美设计,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底,收获了满堂喝彩。场外,扬剧研究所带去的“运河十二景”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英文版扬州文化小册子同样“走红”,不少戏迷表示,一定要去扬州,看古城、品美食、听扬剧。

同样是在6月,从8日起,市木偶研究所一行7人踏上对外文化交流之旅。半个月内, 扬州木偶奔赴俄罗斯、日本、巴拿马、法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带着运河文化传播使命,上演环球“奇遇记”。

文化艺术是扬州一张鲜明的“城市名片”,也汇集了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扬州三家国有艺术院团——扬剧研究所、木偶研究所、曲艺研究所不断编排新剧目,培养青年才俊。经过旅游景区、小剧场和各类惠民演出的历练,演员水准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舞台艺术的传承创新,让古老的非遗焕发青春。

每月底,全市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会在各自公众号发布次月活动安排。在学生寒暑假和传统节日,还会加密推出针对性强、内容更具特色的各类公益活动。每月平均十数项活动,既有扬州特色,也有国内外文化精品展演展示,为市民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文化之窗”。

交织巷陌,是明清古城的骨架与肌理。

面积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历史城区,是扬州“城河相依”的历史见证和发展写照。近年来,扬州用“绣花”功夫审慎实施以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重点的古城“微改造”,最大力度保护老街道、老字号、老味道,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烟火气,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当下,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南河下4大历史文化街区均是扬州文旅融合的“长红”,倍受游客青睐。

文博场馆,蕴藏着城市的历史和人文。截至2022年,全市登记注册博物馆、纪念馆、专题展览馆共计164处。今年初,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和扬州非遗珍宝馆建成开放,立即成为文博场馆的新“网红”,成为“城河相依”的有力注解。

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全民阅读,以“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为统领的群众文艺成果展示和汇演,愈发健全的惠民便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不断彰显着“好地方”的城市魅力。

记者手记

行动,最好的感恩

大运河的滋养,奠定扬州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扬州也视运河为根、以文化为魂,矢志“让古运河重生”。

此次“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之所以取得全网50亿+的浏览量,归根结底在于观众通过各类媒介的宣传和探访,真实客观地了解到,诗意浪漫的扬州,时刻把对大运河的感恩记在心里,更落实在行动上。

纵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进程,扬州始终坚持追本溯源,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解读好千年运河的文明基因,推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讲好新时代大运河焕新蝶变的故事。

城河相依,城河共兴,扬州用行动书写了“示范样本”。

责编:王语涵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