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改革之举”破解“基层之难”,统筹实施了建阵地、提待遇、化债务(促增收)“三项行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中组部《组工信息》单期单篇刊载,央视《新闻联播》关注报道,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交流。
一、加强集中领导,构建一贯到底的推进机制。锚定“谁来干”,健全完善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的组织体系,畅通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一是强化四级推动。将“三项行动”列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项目”,市委书记多次召开会议、走访调研,县(市、区)、功能区党(工)委负责人定人定村蹲点挂钩联系重点薄弱村,引领全市上下步调一致抓推进、促落实、见成效,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二是强化统筹联动。明确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围绕阵地提档 升级,市委组织部会同住建、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召开现场会、调度会20多次,打造城乡最醒目的红色地标和最有温度的服务综合体;围绕村级债务化解,成立市委村级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会同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部门,整体推进村级化债“三年攻坚行动”。三是强化考核促动。制定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党建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清单》52条,推动县委书记当好“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当好“直 接责任人”,村书记当好“具体操盘手”,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的“必答题”,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着眼赋能增效,构建多元聚合的投入机制。锚定“靠什么干”,为基层减负赋能。一是资金向基层投放。推动资金投入由“单一分散”向“多元聚合”转变,在阵地建设方面,采取“市级适当补助、县乡主要投入、不增加村级负担”的筹资方式,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6.61亿元,高标准新改扩建654个村级阵地,全市村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增加到2023年底的929.4平米、高于省定标准1倍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百户面积增加到46.6平米、高于省定标准55.3%。在村级发展方面,2021年市级财政设立1亿元资金,专门奖补村级化债成效突出的地区;2023年市县财政联动设立专项资金超2亿元,支持134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加速“脱帽”,撬动各类资金投向村级经济。二是人力向基层下沉。一方面,激发内生动力,推行村干部“县招镇聘村用”,岗位竞争比都在15:1以上,近年来统一招聘乡村振兴人才1200多人,持续壮大村级发展骨干力量。另一方面,注入外部“活水”,市县联动选派281名第一书记,明确69家市县国企“一对一”结对帮扶重点薄弱村,培养1000名乡村红色电商人才,放大第一书记、乡贤、乡土人才等致富带动作用。三是政策向基层倾斜。加大激励保障力度,市级层面出台财税扶持、土地保障等六大类20条“一揽子”政策,扶持村集体产业、创业、就业、物业、家业“五业并举”促增收。同时,明确对村集体收入增长成效明显的,从收入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奖给经 营管理人员,以邗江区为例,2023年553名村干部获得村级增收奖励115.72万元,其中最高奖励为6.97万元,调动了基层干部积极性。
三、突出问题导向,构建系统完备的管理机制。锚定“干成什么样”,全方位实施,高标准管理。一是阵地建设标准化。针对部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筑老旧、功能单一、党员群众不 愿来等问题,落实省委“六个规范化”要求,实行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标识、门牌等“六个统一”,划分政务服务、党群活动、综合治理、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升级打造新就业群 体“爱心驿站”、互联网服务站等18个特色功能室。编印《使用指导手册》,规范居民医保参保等18个直接办理事项、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等36个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和劳务用工介绍等10个特色便民服务事项。二是待遇保障专业化。针对村书记待遇较低、换届无人可选、后继乏人等问题,加强基层干部专业化体系建设,按照“保障基本报酬、增加考核报酬、明确激励奖励、落实社保待遇”的原则,提高基层干部收入。近四年,村书记年均报酬从6.75万元增加到13.7万元,社区书记从6.18万元增加到12.8万元。为全市所有专职村书记缴纳年金,预计退职后增加月收入1500元以上,解决村(社区)干部离任后生活补助断崖式下降问题。三是债务化解有序化。针对因管理村级事务、兴办公益事业形成的沉重债务负担,实行核定村级债务、制定化债方案、有序实施化债、实施债务化解评估认定、 开展化债考核评定“五步走”,摸底全市1082个村(含涉农社区),落实债权清收、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加强基层财务管理等化债措施。截至2022年底,经两轮逐村审计,全市634个负债村(含涉农社区)的9.2亿元债务全部清零,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四是增收路径多样化。针对村级造血功能偏弱等问题,在“化债务”基础上接续实施“促增收”行动,逐年推进村级增收“攻坚”“提质”“达标”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县级班子成员帮促薄弱村”、“举办村集体经济发展擂台赛”等27项具体措施,既给政策、又教方法。2023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212.9万元、增长12.8%,增速实现翻番,74个60万元以下的村提前1年全部清零。
四、坚持科学精准,构建常态长效的评价机制。锚定“干得如何”,靠数据验证,用“变化”说话,把评价权交给群众。一是“建阵地”突出建管并重。创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和聚人气、聚民心 的“五常两聚”工作机制,开展“最聚人气党群服务中心”展示,推行党群服务中心全天候开放,向基层统一赠送血压计、血糖仪、身高体重测量仪的“健康三件套”以及按摩椅、台球桌、乒乓球桌的“文体三件套”,让老百姓愿意来、经常来、来了还想来。二是“提待遇”突出权责一致。完善村级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提高考核报酬在收入中的占比,杜绝“吃大锅饭”,同一乡镇村书记年度考核报酬差距最高达4万元,让基层干部既有真金白银的收入,也有真抓实干的业绩。结合村(社区)评星定级工作,对连续3次或累计5次被评为“五星级”、“四星级”的, 村书记可分别参照执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四级主任科员工资 待遇。此外,2023年首次拿出24个事业编制专项招聘村书记,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三是“促增收”突出有机衔接。在村级债务清零的基础上,印发《关于严控村级债务新增的通知》,提 出建立村级事务准入制度、建立新增债务控制制度、压缩村级 非生产性开支等8 项举措,力争今后不新增村级非经营性债务。同时,全市明确到2025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50万元、年均增速10%以上,同步实施“千万元村攀登”计划,引领提振村级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能力,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