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供体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近年来,东台市坚持先立后破、高效推进、从严考核,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数字化医共体建设,聚力打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了资源下沉、重心下移,越来越多的群众相信基层、留在基层,相关经验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推广。
一、坚持先立后破,探索医共体运作新模式。通过采用组建独立事业法人的医共体办公室的方式,由卫健部门的牵头抓总,通过并联、整合方式,在隶属关系、编制结构、财政投入等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让医共体“嵌入”原有的架构体系,实行统筹人员管理、统筹财务管理、统筹药耗管理、统筹质量管理、统筹信息管理、统筹医保管理“六个统筹”。一是统筹人员管理。根据发展所需,分别核定各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并实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医共体内公立医院
之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员流动,由医共体办公室研究,编办、人社局按程序预审备案办理。二是统筹财务管理。建立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的财务管理体制,实行成员单位预决算、财务和内部审计等一张表。加强资源整合,突破成员单位界限,统筹安排资金和科学调配资产,促进医共体资源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三是统筹药耗管理。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配备基本药物,实现用药目录接轨、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强化药品供应管理和短缺药品监测应对,实现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同质化。四是统筹质量管理。强化医共体内各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统一培训、统一质控、统一考核,推动医共体内实现医疗质量一体化。五是统筹信息管理。加强医共体内信息平台建设,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等服务,推进检查检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结果互认,实现医共体内信息有效共享和互联互通,方便患者看病就医。六是统筹医保管理。实施医保基金“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改革,将医共体成员单位DRG结算的基金以及调剂金、准备金和异地就医基金全部打包给医共体,由医共体办公室通过考核,实行“二次分配”,促进医务人员从“治病”向“管病”转变。
二、坚持高效推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纵向上强化数字赋能,打通龙头医院、区域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区域检验、网络心电、影像云诊、远程会诊、集中审方、健康随访、医护调度、药物配供、消毒供应“十大中心”,全部纳入数字健康驾驶舱,覆盖了检查检验、救治诊治、院外服务等诸多环节,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共享堵点,有效破解了基层缺骨干、缺技术、缺阵地等共性难题,形成运行高效、服务闭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紧密型数字医共体,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二是横向上强化协同发力,出台“1+10”改革方案,“1”即《东台市医共体2023年深入推进医改“三项改革、十大行动”实施方案》,“10”即龙头引领发展、基层机构强基、公共卫生保障、医防融合惠民、数字健康创新、中医服务传承、医疗质量提升、医教科研强卫、卫生人才引培、党建文化培育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列出卫健、财政、医保、薪酬等重点改革任务清单,全部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细化分解重点任务,每月调度、每月通报。
三、坚持从严考核,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聚焦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建立“四方满意、群众健康、医疗质量、服务能力、运行效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实时跟踪、动态评估,并与医保基金拨付、绩效工作总量核定等直接挂钩,保证医共体高效运行。一是精准控减医保支出,将医共体成员单位医保资金实际拨付额的20%作为考核基数,每月考核得分与考核均值比较,计算出差异系数,均值乘以差异系数最终得出各成员单位的考核差异金额,成员单位拨付金额加上考核差异金额为每月实际拨付金额,实行按月核拨、年终清算,倒逼医疗机构精准诊疗、降费增效,住院次均费用两年下降13.69%,2023年度医保基金首次扭亏为盈、结余8000万元。二是精准优化单位绩效,实行月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月度考核实行年度系数加浮动系数,考核排名前2/3名得年度基础系数,并按照比例进行上浮,排名后1/3的进行下浮;年终考核对于考核定为良好及以上的,按照排名核增绩效工资总量的10%左右,公立医院绩效水平达其他事业单位的两倍以上,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三是精准发放财政补助,将考核结果与基本药物制度及综合改革等财政补助资金挂钩,按照考核得分占比,测算补助资金,引导医疗机构从“重治疗”向“管健康”转变,发挥财政补助最佳效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上升至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