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张文东 孙娜 徐丹
“大娘,请看手机镜头,先眨眼,再慢慢向左转头……”7月3日,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真旺自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红色代办”服务站内,村民一组小组长王冲正耐心引导老人完成社保资格认证。
今年4月,马庄村在真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试点“红色代办”工作,村民小组长带领“十必联”志愿者梳理出群众反馈较多、办理高频的三大类27项具体服务事项,将其前移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使之成为集便民咨询、帮办代办、矛盾调解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点。“运行两个多月来,共代办群众事项、化解邻里矛盾20多件。”王冲说。
发挥好乡村“领头雁”作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30多年前,老书记孟庆喜力排众议,组建起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迈出“文化立村”的铿锵脚步;如今,每周五的周末舞会让农民跳起了“田野上的华尔兹”,每月1日举行的升旗仪式让全体村民齐聚一堂接受精神洗礼……“家家登台、人人参与”的浓厚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井打深了有黄金,哪怕当初意志稍微薄弱一点、思想稍微动摇一点,就没有今天的马庄。”孟庆喜在回首马庄村文化发展历程时感慨万千。多年来,面对外界质疑,马庄村“头雁”队伍多次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在“党建引领,文化立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告诉记者,近几年,村党委大力实施“一强三带”工作法,精选有想法、活力旺、能力强的年轻人加入村工作队伍,围绕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难题开出一剂剂有效“处方”,成为促进乡村内部重塑的重要推动力。
“我来兑换积分,看看换点什么呢?”“家里酱油没了,正好来换点调味品”……临近中午,紧邻马庄村部的“百姓积分超市”热闹起来,村民们排起队,凭借“一卡通”里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马庄去年3月建起“百姓积分超市”,村民参加志愿服务,均可以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在“百姓积分超市”换购生活用品。在积分制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在马庄村,“十星级文明户”“优秀志愿者”“身边好榜样”等获得者会在年终表彰大会上登台领奖。王继莲是去年村里的“十星级文明户”,她感慨,当着台下乡亲们的面发表感言,瞬间感觉不一样,坚定了要做更多好事的心。
“无论是积分制还是年终表彰,都是为了让村民有‘盼头’,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村集体各项事务。”马庄村党委委员孟辉说。
文化既是软实力,更是生产力。在马庄,文化建设不仅提振了村民精气神,还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昔日,农民乐团有力提升了马庄知名度,一大批工业企业慕名而来、投资兴业;今日,马庄以香包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再次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缠线是缝香包的第一步,线要一根一根码好,不同颜色的线可千万不能乱。”香包文化大院里,“绣娘”马汉芹端坐在工作台前,耐心地为新手传授缝制技艺。“距离中秋节还有些日子,但大的订单源源不断。”香包大院负责人孟洪永告诉记者,由于销售势头好,村里带动了本村和周边6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香包本是当地众多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项,近些年,马庄村不断创新,与行业领先的运营转化公司合作,组建马庄香包运营团队,开通抖音电商平台,新开发功能性香包和特色文创产品80余类,把“小香包”做成了千万元规模的“大产业”。
马庄还大力建设大地艺术、露营烧烤等全新游乐项目,其所在的潘安湖街道积极引进淮海经济区首家沉浸式特色文旅街区——徐州之夜,形成集观光、娱乐、研学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农民乐团吹了36年,周末舞会跳了31年,元宵灯会办了37届……在毛飞看来,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定力、推动文化创新,才能取得“以文化人、以文富民”的良好成效。正是如此,马庄人不仅学会了吹拉弹唱,而且学会了市场弄潮,不断推出马庄文化“升级版”,焕发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