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乡村,绿柳拂风,碧波荡漾,新农居简约灵动,路边花团锦簇。农业园区里,大棚蔬菜、花卉等在新型农机照料下生机勃勃,工厂化养殖的鱼虾身强体壮,供不应求。
农业农村向“新”嬗变,源于我市多年来持续锚定强村富民,在规划引领下“一盘棋”推进农业园区、美丽农居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如今,现代农业迈入质效双提新通道,乡村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村洁景美、业兴人和”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徐徐展现。
抓住农业园区“龙头”,农业加快“革故鼎新”
大棚内,嫁接后的西红柿沿着杆子往上攀爬,喝着由泵站和黑色管道输送过来的水肥;地上是黑色薄膜,这样无需人工除草;棚内耕地、起垄等由农机操作,还有补光灯、防虫板、增温机等辅助设施;突然遇到大雨,管理人员点点手机就能关闭大棚门。这是宜兴周铁镇新建的太湖湾蔬果产业园现代农业设施新景象。目前其蔬菜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70%以上,较传统作业方式提高1倍以上。
“以前的蔬菜大棚低、矮,高效农机进不了,耕、种、收大多靠人力,效能低且质量参差不齐。”江苏竺西禾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奚鹏说。是周铁镇和“竺西和”携手投资约2000万元,让这个传统蔬菜生产基地展现了新气象。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引领!为让农户、家庭农场主等加快拥抱新技术、新产品、新作业方式,2018年起我市开展“百企建百园”工程,着力通过政策和财政奖补引导更多资本、人才、技术投入农业。至2020年相关项目园区达81个,面积4.6万亩,总投资额近30亿元。
近年来不少农业大户反映,要让科技、资源和市场加强融通,才能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我市于2021年启动农业园区2.0版建设。第一步是制订并完善五园五区六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等规划,摸清农业用地底数、明确每块地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区、镇、村分别联合农企、农户合力建设农业园区。
宜兴官林镇的临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群新家庭农场负责人王贤彤干劲十足地检查鱼苗生长情况。“我们新建的2000余平方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年初投用,在镇政府帮助下这块地顺利调整为农业设施用地,前不久还给我们发放了50万元奖补资金,让我们更有信心开展农业生产经营了。”他说。今年他们采用工厂化养殖方式养殖鲈鱼苗和鳜鱼苗,养殖密度是传统外塘养殖方式的15倍,年产能可达2500万尾鱼苗。
当前,我市5家区级农业科技园、17家镇级农业产业园和54家村级特色园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引入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作业方式,为我市当好全省乡村振兴领跑者提供了有力支撑。仅特色农业机械化率方面,我市2023年就达76.3%,居全省前列。
以农房建设为抓手,擦亮乡村“面子”“里子”
7月采桃时节,惠山区阳山镇山南头自然村一派热闹景象,有来体验农家乐、民宿的,有就着清水河塘、雅致花景喝咖啡、学绘画的,有跟着老师傅制作陶瓷、品赏画作的,俨然一座世外桃源。
而7年前,这里却是房屋老旧、村庄小路与村级主干道不连通、塘边遍布杂草的老旧模样。
乡村变化,源于2017年我市率先在苏南地区启动农村住房改善工作。“一开始大家以为只是改变农房面貌,后来镇、村领导介绍,农村水、电、气、路等配套,垃圾处置、污水处理、河塘清理整治等公共服务也要提档升级,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村民高嘉鸿说。
2021年起我市开展“美丽农居”建设。作为上一轮农房建设的升级版,此轮建设对农房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乡村风貌管控,村庄基础建设等做了系统构架。“这使农房、农村和人居环境整治无缝对接,避免了局部建设、分头建设可能导致的风格不统一、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山南头所在的行政村——桃源村书记张谷说。
以“美丽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着眼点,我市在全国发布首个乡村建设美学导则,聘请知名专家担任乡村设计师,避免农房、农村建设同质化、碎片化。同时,全域美村长效管护达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治”行动深入推进,农房、农村步入长治久美新阶段。至2023年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美丽农居建设牵引乡村美丽经济加速发展。山南头41户农房于2022年建成美丽农居后,10多名农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加工销售桃花酒、桃胶等农副产品,年收入较原先增加约3万元。锡山区厚桥街道谢埭荡村在建设美丽农居的同时,开展整村式渔文旅建设。去年村级经营性收入增至600多万元,较2022年增长约20%。近年来,一批批乡村立足特色农业、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康养等新业态,拓宽了发展渠道。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增至60亿元,较2019年翻番。
产权赋能,让乡村资源展现更多价值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盘活乡村资源,是壮大村级经济的关键。
作为经济相对薄弱村,江阴南闸街道曙光村一度面临年刚性支出近300万元,但建设用地仅38亩、发展空间小的窘境。4年前村里开展“政经分离”改革后,村(社区)和村级股份合作社结束了“一群人管两摊事”的模式,村(社区)与股份合作社在机构职能、人员选举、财务核算、议事决策和资产管理方面“五分开”。“这样,全面厘清了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并让合作社的经济发展职能和村(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各自‘归位’,合作社有更多精力投入市场化运营了。”村级股份合作社会计王建新说。
这两年,曙光村与南闸等3个村“抱团”投资1100多万元,对10亩低效用地进行改造。通过新建标准厂房、仓储用房,村集体今年可增收30万元。他们还与蔡泾等3个村级股份合作社联合,在蔡泾村投资建设了人才公寓,一年增加租金收入约10万元。在此推动下,曙光村今年有望达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0万元的脱贫标准。
“于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的‘政经分离’改革,如今已在全市稳步推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改革使村(社区)和合作社理顺了运行机制,有效打破了基层自治、集体经济、公共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尴尬捆绑”,让合作社能更好地盘活乡村资产和资源。惠山区桃园村股份合作社利用闲置宅基地605平方米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收回2栋闲置农房开办民宿,每年增加村级收入30万元。宜兴市屺山村股份合作社打造屺山稻米产业电商矩阵,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产权赋能顺利推进,还基于我市多年来持续推进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2018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村会计统一选聘、委派,统一职责、薪酬和考核,全面实行村务卡和非现金结算制度,并建成了市级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载体,使全市集体资产实现智慧化管理,保障了村集体和村民利益。2023年,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26万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6万元,较2017年增长57.3%。(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