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2017年 > 正文
突出改革开放 铸就创新发展新动能
  来源:苏州日报  

□苏报记者张晓亮

今年7月,我市成立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建立“不见面审批(服务)”体系,成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活力。

苏州,从来不缺敢闯敢试的勇气和魄力,始终朝着改革主攻方向,不断“跨栏”“过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出台了120多项配套改革方案和文件,不断把改革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亲商理念,是苏州的一大财富。欧莱雅集团全球董事长安巩近日来访时说,欧莱雅中国诞生于苏州,如今已位居美妆市场第一。二十年来,苏州发生了巨变,不变的是一直有优秀、专业的团队支持企业发展。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苏州市工作时指出,改革开放后,苏州办乡镇企业、建开发区,都是开先河,都有标志性的发展成就。最近几年,苏州的发展分量重、质量优、活力强、百姓生活好。现在,苏州要继续当好全省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围绕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来谋划和展开新一轮改革开放。

探索者的使命已然在身,苏州朝着“突出改革开放,铸就创新发展新动能,建成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名城”的新目标奋勇前行。

苏州未来发展的“关键一

招”仍是改革开放

9月20日晚,昆山周庄流光溢彩,两岸交流合作30周年主题晚会的彩灯被点亮。而比之更亮眼的是昆台合作的累累硕果。自1990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以来,昆山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台湾前100名的制造业企业中已有70多家在昆山投资设立了近百家企业,投资额超1000万美元的台资企业累计有1200多家,投资额超亿美元的有52家。

就在两个月前,苏州工业园区同样因为一个喜讯而更添光彩,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一。

23岁的园区就像一个劲头十足的青年,改革的步伐迈得又快又稳: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已经形成48项阶段性成果;主动对接复制上海自贸区等改革创新经验,在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成功复制了52项制度创新成果;集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企业近500家……自从插上开放和创新的“双翼”,奔跑的园区开启了飞翔模式。

不只是园区、昆山,全市的改革和开放“硕果”为苏州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苏州实现外贸进出口2737.6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今年1至8月,实现进出口总额1995亿美元、增长12.3%,其中出口1170亿美元、增长9.8%。实际使用外资34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52.9%。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16亿美元,占全省的26.2%。

然而,对比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和其他拥有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的地区,苏州的开放“硕果”需要花费更多心思来“养护”——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创新提升。

苏州过去近40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苏州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仍是改革开放。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说,省委对苏州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我们将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格局下,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增强发展活力,集聚优质资源,争创改革领跑优势、开放领先优势,不断提供新的“苏州经验”。

集聚全球资源谋划更高层次

的改革开放

今年3月23日,中澳历史上第一个共建的科技转化平台——“江苏-维州研创中心”设立。苏州高新区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及生命健康等领域,集聚更多高端要素尤其是高端人才。

2016年12月,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基地将整合全球资源,探索更为开放灵活的国际招才引智模式和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无论是抓改革还是抓开放,都要围绕集聚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资源要素来谋划和展开。这为苏州高平台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金秋的苏州处处在收获。9月21日,昆山与中科院控股的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布局千亿级IT产业群;就在第二天,苏州工业园区携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双方共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苏州不仅要有家门口的GDP,还要有全世界的GNP,只有“走出去”,才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的亨通集团,已在欧洲、南美、南非、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建立6个海外研发产业基地,在全球34个国家设立营销技术服务分公司,119个国家注册商标,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及地区,加速构建全球化运营和产业布局,“十三五”末将打造成为千亿级高科技国际化公司。

改革开放为苏州集聚了更多全球创新资源,而更多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创新浓度和密度的提升,又将推动苏州改革开放向更广更深领域拓展。

市商务局局长方文浜说,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对标找差,认真学习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在内外贸融合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等方面趟出新路,在构建陆海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上探索出新的经验。

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在集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培育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推动国内外大院大所来高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携手共建骨干创新载体,转移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联合攻克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加快铸就创新发展新动能。细化落实年初制定的“覆盖范围最广、政策条件最优、操作性最强”的高新区人才新政。未来五年,全区集聚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超过330人次,争取早日培育出国际大师级人物。

优化开放平台探索建立改革

开放新范例

“苏州未来发展,还有没有园区这样的改革开放新范例?”这是李强对苏州的新期许。

太仓莱茵广场中德合作成果展示馆内,一幅特殊的德国地图格外醒目:200多家落户太仓的德资企业来自于德国哪个州,一一标注,一目了然。为了这幅地图,太仓人已经倾注了23年心血。23年里,太仓凭借着优质的政府服务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德国朋友的到来。而一个接一个德企的落地,也推动了太仓的崛起。如今,太仓已经成为中国德企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成为了“德企之乡”,更写就了中德合作的“太仓样本”。

中新合作、海峡两岸合作、中德合作,开放的苏州已然搭建起众多开放平台,各自书写着“园区经验”“昆山之路”“太仓样本”……

众多开放平台是苏州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大的底气,也是苏州探索建立改革开放新范例的希望所在。

昆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平台作用,争取重大改革措施先行先试,在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特别是服务业合作、金融业创新合作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配套,在落实金融、创新、人才等领域引导扶持政策的同时,加快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基金设立。打造台资全产业链体系,吸引龙头企业投资,打好创新和转型攻坚战,积极鼓励台资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太仓已将对德合作列入“十三五”规划,打造对德合作定向自贸区,实现对德通关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打造德资创新产业特色区,以精密机械、新材料、新能源及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强化对德招商。太仓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红星说,我们将深入推动中德企业广泛开展产业配套、技术转移、共同研发、人才资本等多种形式合作,进一步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则将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全面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深入系统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推动园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先头部队再发力再冲锋,后续部队在跟进在蓄力,苏州的改革开放正在开启接力赛,“新范例”值得期待。

一个个笑脸拼接成灿烂的图画,众多开放创新的板块必将建造起“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名城”。

到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规模超过200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55%;累计新增使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利用外资占比达55%,各类外资地区总部企业累计超过350家;累计新增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海外高科技并购资金占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达25%,建立海外研发中心100家以上;海外人士年入境超过220万人次,苏州成为最受海外人士青睐的城市之一。

责编:张苏宁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