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南通 > 正文
聚力长江大保护 引领生态大变化 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保护取得实效
  

南通地处长江口,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66千米,是万里长江在江苏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近年来,南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理念,统筹推进沿江生态修复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奋力重现“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美丽胜景。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用“沧桑巨变”形容沿江生态修复与出新,勉励大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

一、完善治理体系,变“要我保护”为“我要守护”

始终把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国之大者”摆在重要位置,创新建立五大机制,有效汇聚各方保护合力。一是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组长,兼任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长,人大强化环保执法检查,政协主要负责同志领衔环保督察,纪检部门开展环保专项市县联动巡察,法院、检察院及51个部门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形成全员齐上阵、合力抓落实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规划引领机制。编制实施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对沿江3000平方千米前沿区域整体规划,将生产岸线占比由 48% 调减到 39%。制定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持续加强沿江生态、农业、城镇边界控制,将沿江生态红线区域占比提高到 23% 以上,比省定标准高了 4 个百分点。三是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建立县(市、区)污染防治攻坚“月点评、季考核、年述职”工作机制,持续三年实行环境质量量化考核,真正让长江大保护没有旁观者。四是构建联防共治机制。主动策应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苏州、泰州、扬州等地强化跨区域协同处置,形成生态共保共治格局。五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率先探索水环境流域补偿制度,近三年生态补偿资金超 2 亿元。破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签订赔偿(修复)协议 107 份、缴纳赔偿(修复保证)金 1.3 亿元,案例实践数全国设区市最多,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生态环境政策法制及损害赔偿制度基层联系点。对 3500 多家企业创新开展环境信用评级,强化环境失信行为社会监督,联动实施差别化水电价、绿色信贷等政策。

二、注重典型引路,变“点上盆景”为“面上风景”

总书记视察南通时深刻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五山地区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历史上小景区、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多头分割管理、利益矛盾复杂、污染问题突出,“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成为城市发展窘境。南通把五山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作为重要切入点,明确提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打造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是高水平整体规划。按照“园中园、景中景、林中林”的思路,统筹推进城市、旅游等多规合一,在传统登狼山、访寺庙、揽江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引入文旅商业项目,202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游客量增长 46.1%。二是分片区实施修复。依据总体规划和旅游策划,将五山地区分为七个片区,分片实施生态修复,划定道路、水系、林网及景点四条红线,构建从建到管无缝衔接的生态修复工作“闭环”。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 203 家,拆除民、非居 1700 多户,腾出生态岸线 5.5 千米。三

是多举措谋求平衡。将五山与滨江片区结合起来,通过适度配套开发建设等方式实现了资金的区域平衡、动态平衡,三年多来累计投入资金 120 亿元,新增公园绿地面积约 600 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 80%,2018 年获批国家森林城市,2019 年成功举办“中国森林旅游节”。

三、坚持问题导向,变“工业锈带”为“生态秀带”

始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以钉钉子精神和啃硬骨头勇气推进26项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攻坚国家和省披露反馈问题以及“化工围江”、码头尘埃漫天、非法占用岸线等沉疴痼疾,使沿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建立一事一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推动国家警示片、省警示片和省台账反映的所有个性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彻底拆除 53 个沿江非法码头,异地新建现代化通海港区,2020年前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达 103.3 万标箱、增长 25.5%,实现了产能扩张、搬大搬强。在全市开展化工企业评估诊断、分类整治,取消2家沿江园区化工产业定位,缩减化工园区规划面积 7.66 平方千米,关停化工企业396家。实施沿江大规模增绿、高品质植绿、抢救性复绿,打造沿江生态景观长廊,累计新建沿江生态林 2 万亩。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省最优,优良天数比例超过 80%,全省唯一。

四、强化市域协同,变“环境短板”为“特色样板”

聚焦沿江而不局限于沿江,以全市域为完整单元协同治理、统筹治理、集成治理,加快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推行江河共治。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对如泰运河等16条市域骨干河道和213条(段)县级河道实行“一河一策”治理。实施市区治水行动,以濠河及中心城区为重点,探索形成了“控源截污、智慧管控、自然做功、生态修复”治水新模式,主要河道水质全面提升到Ⅲ类,2019年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二是推进江海共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产业布局,成功推动中天精品钢、金光纸业、桐昆新材料等项目相继落户,沿海千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呼之欲出。以“大通州湾”思维推动全市域沿海开发,加快推进吕四起步港区、通海港区二期、洋吕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内河集散、水陆连通”的集疏运体系。三是推动城乡共美。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水务公司,对污水处理设施“建管用”一体化管理,市区实现污水处理全收集全覆盖,24座镇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实现产处平衡。围绕解决农村面广量大的管网建设和较为沉重的运维负担难题,成功研制“低成本、无动力、免维护”分散式生态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全市所有县(市、区)推广使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等行动,2019年全市有14个村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千村万寨展新颜”活动,占全省的28.6%。

责编:马丽花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