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南通 > 正文
向新向绿,“绿色钢厂”淬炼数智“钢筋铁骨”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周永金 林燕群  

编者按:作为经营主体,企业被视为经济的神经末梢,对市场冷暖感受最直接,对政策落地见效感知最真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新江苏传媒推出特别策划“苏企改革记”,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企业故事,看苏企如何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任务和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统筹推进管理、产业、科技变革,以改革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机器穿梭开足马力,研发攻坚铆足干劲。炎炎夏日,走进黄海之滨的“绿色钢城”,处处创新涌动、活力澎湃。很难想象,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苇荡。这就是中天钢铁集团在南通打造的千亿级高端绿色智能临海钢铁产业园——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它是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也是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工程。

从“传统钢厂”到“绿色发展标杆企业”,有着23年发展历程的中天钢铁集团始终以改革激活力,以创新谋发展。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如今的中天钢铁已形成以常州、南通、淮安为主的“一总部、多基地”战略布局。其中,常州基地是全球单体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优特钢棒线材精品基地;南通基地建设一期年产1000万吨、远期规划年产2000万吨的世界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淮安基地建设年产160万吨、全球规模最大的超高强精品钢帘线基地。

“2018年,是我们中天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回忆,当时,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钢铁等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为响应国家战略和省级政策,中天钢铁率先在全省作出“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实现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的重大决定。2020年项目签约,2022年第一根材下线,两年探路实践,中天南通基地的绿色精品钢项目创造出冶金史上的“中天奇迹”。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如何体现“绿色”二字?董才平作了生动的解释:“全厂没有一个排水口,每年上千万吨废水滴水不外排。水处理系统‘喝’进去的是废水,‘蒸’出来的是值钱的‘盐粒’,实现了煤气零放散、废水零排放、固废零出厂的‘三零标准’。”他还特别提到,项目建有国内首个一步到位建成的分盐结晶系统,确保全基地水系统100%资源化利用。在“逐”绿而行的路上,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打造了一张“点绿成金”的靓丽名片。

中天钢铁全速变革的道路上,智能化与数字化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钢帘线生产车间往往与拥挤杂乱等关键词勾连,总会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生产设备、到处乱窜的叉车等。而在中天淮安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巨大的“手臂”轻松卸下绕着钢帘线的工字轮,数字“员工”有序“行走”在地面的轨道上,将一个个工字轮准确送到指定地点……这一变革的“幕后英雄”,正是中天淮安公司打造的“数字大脑”——智能制造系统。

在这个“数字大脑”的精准“指挥”下,工作人员只需在系统中输入相关指令,不同设备、机器人便能即时响应,实现自主协调运作。

淮安中天钢铁智能制造处处长郑亮对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深有体会。“我们在行业内首创的湿拉车间两层结构、帘线车间二层物流平台,彻底解决钢帘线离散的交叉物流带来的痛点;全新湿拉机器结构,配合机器人自动下盘大幅压缩机器动作循环时间,节省人工60%以上……”他也分享,智能化创新不仅极大降低人工成本,改善工作环境,产能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待智能制造建设实施完成,将为淮安中天钢铁提高40%以上亩均产能,达到每年536吨/亩。

董才平介绍,智能化升级不仅在淮安基地,近年来,中天钢铁抢抓“5G+工业互联网”机遇,全力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5G+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在“一总部、多基地”遍地开花。常州基地拥有全国首批5G试点示范数字工厂,无人智慧天车、数字孪生系统、炉前全自动快分系统等智能模块,助力实现精益生产、智能决策、本质安全。投资5亿元建设的南通基地数控中心,远离生产现场5公里,实现炼铁、炼钢、轧钢等7大工序16个生产系统的无边界协同、全流程集控。

“追求高质量发展,为质量强国建设作贡献,是中天钢铁的历史使命。”董才平表示,面向未来,中天钢铁要通过科技创新,做到精益化管理再深入、绿色化升级再提速、智能化发展见实效,同时把人才作为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让企业始终呈现“人才济济、能人辈出”的局面,加速人才“知识化、年轻化、复合化、梯队化”建设,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让企业高质量发展脉动更加强劲。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周永金/文 林燕群/设计

(中天钢铁供图)

责编:王语涵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