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仇惠栋 陈海霞
8月24日下午5时许,一艘满载1276吨原材料的货船停靠在淮安盐河中天钢铁码头。岸边的物流机器人来回穿梭,将钢帘线盘条直接吊运至生产车间。从码头上岸、车间制造到成品出厂,全流程自动化。
“这是盐河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我们投入1.2亿元。”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码头项目负责人李亚平说,这笔大投入很划算,工厂原材料都要由常州总部经京杭运河转盐河运来,目前厂区年产能超24万吨,预计2025年底突破80万吨。
“走陆路运输成本100多元/吨,现在改走水运20多元/吨。”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丛宝义直言制造业成本压降之难——省一块钱都要“脱层皮”,有码头、走水运的低成本,为项目赢得核心优势。未来,该生产基地30%的产品要出口,都会选择经水路走海运,从盐河直接运往连云港,往日韩发货;经京杭大运河转长江到上海洋山港,往东南亚发货。
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京杭运河、淮河在境内十字交汇,水运资源丰富。“水运成本是公路的1/7、铁路的1/4。”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伟明分析,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依赖水运,物流成本与企业竞争力关联度高,“运河之都”的价值正被重新审视。
作为淮安市首个超百亿级项目,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精品钢帘线项目选址落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实现从常州总部到淮安基地“码头到码头、车间到车间”的水运通达。一般钢帘线厂家选址更多考量的是靠客户近、小规模建厂,而水运的极大比较优势,让中天这一“大块头”项目高效衔接苏南供应链资源的同时,又享受到苏北生产要素成本洼地的优势。
很多项目循水而来、滨河而居。淮安境内的盐河成为重大产业布局走廊,吸引了淮安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巨石高性能特种玻纤新材料、捷泰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等多个百亿级项目落户。让黄金水道变身产业之河,淮安市正在牵头编制盐河产业带发展规划,将打造钢铁深加工、光伏玻璃、新材料等多个重点产业集群。
淮安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品牌的第一条,就是“物流成本最低”,水运则是核心支撑。目前,全市拥有航道73条、码头93座、泊位358个,全力推进散改集、公转水、铁水联运,开辟至阜宁、扬州、淮滨等21条水运集装箱航线,开通“淮安—连云港”“淮安—上海”“淮安—宁波”3条海铁联运线路,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1—7月,淮安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533.07万吨,同比增长5.8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77万标箱,同比增长11.8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不断深化改革,释放发展红利,淮安市近日出台《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淮安”实施方案》,编排2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淮安正进入水运发展的黄金期。”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罗衍庆介绍,到2025年,全市二级航道规划总里程接近300公里,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7亿吨,集装箱航线基本覆盖沿江沿海、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初步建成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到2035年,建成以京杭运河、盐河、淮河等航道为主轴的通江达海二级航道网和现代化港口。
“从三级航道变成二级航道,从能走1000多吨的船,到能走2000多吨的船,货运成本摊薄了10多元/吨。”采访中,丛宝义热切探讨起盐河升级为二级航道的时间表,“水运淮安”的基础设施升级,将给沿河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市场红利。
近日,交通运输部门相关负责人登门拜访企业又带来一个好消息——淮安将打造多式联运枢纽港,推行“抵港直装”新型通关模式,“原来从洋山港中转,要找货代公司‘报关’。今后可以省去中间环节,在淮安直接‘报关’,既能降低成本,又便于物流流程管理。”淮安这一全面压降过程性交易成本的创新举措,兑现着“物流成本最低”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