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通 讯 员 宋 伟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3年8月25日起执行,是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全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必然要求。
优化空间布局
绘就“一张蓝图”
自2014年8月被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市以来,我市深入研究、持续探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绘就“一张蓝图”,并于2016年完成“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发改、国土、规划等9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荣获2017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2019年,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多规合一”提出更高要求。我市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取得优秀成果基础上,持续发力、细化落实,将“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升级为淮安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目前,一期成果有力支撑《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报批,走在全国前列;二期成果正在研究制定中,将根据上级部署,另外增加淮安特色内容,形成规划全过程、全要素、全业务的信息系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说。
优化“三生”空间
集约工业用地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先确定耕地保护空间、严守耕地保护面积,落实下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593.0050万亩,通过易地调剂替南京市代保3万亩,全市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96.0051万亩,充分保障农业空间;划定42处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411.1平方公里,按照相关要求做好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工作;控制全市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不高于1.3599,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56.7平方公里。规划形成“五湖拥林田、一山多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运河之都·百里画廊”美丽绿心名片,彰显生态资源价值。
其中,“工业控制线”是为保护工业用地总量,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而主动划定的区域范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的进程中,积极落实江苏省有关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要求,牵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在全市统筹开展“工业控制线”划定工作,并将成果充分运用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查等环节,保障规划管控工作落到实处,以有效保护工业用地总量,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充分落实全市“工业控制线”的管控传导要求,做好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连片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探索规划工业用地‘占补平衡’,为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保障。”
持续深化改革
提升城市品质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以高质量科学规划护航高质量跨越发展,为我市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规划支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加快推进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构建自上而下、层层传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按照“急用先编,保障发展”的原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在详细规划开展过程中,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战略引导、空间管控和景观风貌等建设开发管控要求落实到详细规划中。同时,完成详细规划单元修编成果的报批程序并取得批复,有效满足未来建设需求和引导各项建设活动,使项目建设有法可依,不断提升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