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常州 > 正文
常州市武进区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简称 “三块地”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自2015年2月起,武进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试点过程中,武进区始终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始终把“中央要求、武进实际和群众期盼”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敢于突破,取得了丰硕成果,概括而言就是实现了“十二个率先”,释放了“四大红利”,并成功入选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图片展。

一、敢于“从 0 到 1”,争创“全国率先”

自统筹协调推进三项试点以来,武进区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大胆创、大胆试、大胆改”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先行先试,在十二个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成功打造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色鲜明的“武进样本”:一是率先编制了空间全覆盖的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武进区发展战略规划》 《武进区镇村布局规划》和各镇总体规划, 全面构建了区—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规划支撑。二是率先建立了城乡全覆盖的基准地价体系。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广泛应用于武进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偿使用与退出和集体土地征迁安置补偿价格评估等工作,为相关改革提供了价格形成依据,理顺了价格形成机制。三是率先实现了集体与国有土地的同网交易。成功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平台,与全省国有建设用地网上交易系统同网运行、同网竞价、同网交易。四是率先实现了资本市场上集体与国有土地的同权同价。位于遥观镇的雷利电机,以出让方式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后成功主板上市,率先实现了在最高层级资本市场上,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权同价”。五是率先实践了所有类型的入市试点。同步开展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试点工作,率先实践改革试点要求的所有入市类型,为中央土地修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六是率先发放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成功发放农房抵押贷款和“三权”抵押贷款,有效化解了乡镇民营企业互联互保等金融风险,切实维护了集体权益和社会稳定。七是率先实现了外资企业获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位于洛阳镇的新亚电机(巴西独资企业),通过“先租后让”的方式获得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成为全国首个以出让方式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外资企业。八是率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了公共租赁住房。横林镇双蓉村利用本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由村集体投资900万元兴建了60套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公共租赁住房,既保障了村内特殊群体的户有所居,解决了周边部分企业职工的居住难题,又为村集体经济拓展了增收渠道,更为完善集体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机制提供了现实经验和成功模板。九是率先探索了集体建设用地收储整理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村零星、分散、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优化了农村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实现新增农用地1.4万余亩,更好地保障了集体非农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十是率先完成了全域“多规合一”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探索了全域村级土地“多规合一”的编制思路和实施办法,真正实现村级规划编制、管控和实施“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十一是率先设立了农村土地精细化综合整治“工具箱”。极大丰富了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可选模式,有效增进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精准度和可行性。十二是率先建立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镇辅导员工作机制。为改革试点推进起到了宣传引导和答疑解惑作用,为改革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兼顾“各方诉求”,收获“四大红利”

武进区始终坚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发展矛盾、理顺分配机制”的问题导向,精心谋划、大胆创新制度设计,有效兼顾了各方改革主体的利益,实现了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民“四方共赢”的改革红利:一是政府化解了发展矛盾。土地指标日益趋紧和大量低效闲置集体土地这一对结构性矛盾,始终是多年制约武进发展的突出“天花板”。通过试点探索,武进形成了功能完整、设计科学、运转顺畅、特色鲜明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体系,不仅为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完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奠定了制度基础,更为显化盘活全区11万亩集体建设用地、唤醒超过600亿元的“沉睡资产”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二是企业突破了发展束缚。对集体土地只有实际使用权、没有合法权能,是武进众多乡镇民企普遍面临的“紧箍咒”,这导致他们很难通过股改上市、兼并重组、抵押融资等手段实现快速发展壮大。武进区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使集体土地资源可以通过转让成为乡镇民营企业的合法有效资产,不仅为这些企业走融资、上市的加速崛起之路扫清了障碍,也为进一步放大集体土地的资本价值开辟了新渠道。例如,洛阳镇洛凯机电公司在征地中,与村民协商同意后探索了留股份安置,上市前为所在村集体安排836万股原始股份,当前市值超1亿元。三是集体增强了造血功能。租赁集体土地获取年租金,是众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合同,导致需要法律救济时得不到有效支持。通过试点,武进为集体经济开辟了出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合法增收渠道,并在全区推广标准化集体土地租赁合同,还明确了土地增值收益集中用于壮大集体经济的利益导向,有效增强了村级经济活力和“造血功能”。试点以来,全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5%,收入超千万元村达到20个。四是农民实现了宜居增收。对更好居住环境的向往,是农村居民的普遍期盼。通过三项试点,武进创新建立了宅基地分配、公寓房分配、货币化安置等形式多样的农房保障制度,有效满足了农民的多元化居住需求。同时,通过农房抵押、完善租赁合同、村集体股份二次分红等制度设计,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2015—2019年间,全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年均净增2300元。

三、勇担“国家试点”,探索“宅改新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武进再次入选中央新一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2019—2021年)、全国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2020—2022年),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大有可为。武进区将在巩固利用前期改革成果基础上,聚焦宅基地保障对象资格权认定、农村宅基地数据库一体化管理建设、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建立、农民住房自建区建设等重点课题,深度探索规范资格权、放活所有权、完善审批制度、实行综合监管等,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打造全链条改革的“武进样本”。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点评:

常州市武进区坚持将中央要求、武进实际和群众期盼有机结合,系统性思考、集成化创新、全方位统筹推进中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改革创新和制度设计通过全覆盖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予以安排,以颗粒归仓的全域土地精细化整治为实施路径,以四方共赢的入市收益分配方式为试点保障,在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上多措并举、破冰前行、勇做先锋,全面实现了“三块地”改革的逻辑闭环。通过改革,健全完善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了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激活了乡村振兴沉睡的土地资源,创造了首次实现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产后在最高层级资本市场成功 IPO上市、入市总量在全国试点地区居首等许多第一、唯一,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江苏实践武进样本,为《土地管理法》修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责编:王语涵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