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 > 常州 > 正文
一条产教融合的“双向奔赴”之路
  来源:常州日报  

□本报记者 许愿

又到一年毕业季。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刚告诉记者:“我们与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商会进行了对接,搭建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开拓优质就业岗位超过8000个,去年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近六千元。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提前与实习单位签约,是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育人模式,也是产教融合发展的成果之一。”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坚持高位谋划,以城市为支点,产业、教育、人才、科技……各部门通力合作,打造出一条规划科学、系统完备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高质量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在建筑行业深耕了十多年的戴玲华,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站到高校的讲台上。

2021年4月起,戴玲华作为企业教师,入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日常教学,将上百个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内容。“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是我们企业教师的优势,现实的企业项目更是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让专业链深入对接产业链。”校企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在常州,职业院校校企共建专业超过80%。不仅如此,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也随产业发展而“动”、顺应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目前,全市已建成中职省现代化专业群29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11个,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吻合度达86%以上。常州建设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个,立项市级现代学徒制示范项目5个,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项目680余个,常州职业院校优质率位居江苏省第一。

高水平建设载体“强引擎”

今年1月,全国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榜单公布。由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依托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榜上有名。

坚持以服务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与发展为导向,实体化运行以来,联合体内“产学研用”181家单位互嵌互融、共生发展,4个产教融合基地入选国家“教育强国”重点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

“我们搭建了新能源产业领域‘产科教’融合智慧云平台,形成动态更新的常州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行业人才供需清单、技术供需清单,有效破解了联合体实体化运行难题。同时,校企共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等专业群,推动实现产教全方位、全领域共建共享,构建了联合体实体化运行的‘常州范式’。”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席海涛表示。

从“相加”走向“相融”,我市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推进政府部门、在常院校、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共同参与,打造“智能制造装备”等6家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赋能产业发展功能的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在重点行业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家运行规范、合作紧密、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有了载体平台做“催化剂”,“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了,更结出了“科研硕果”。常工院“一院一镇2.0”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等5个市级产教融合联盟已服务企业3000多家,每年技术成果转让200余项。

高技能人才激发城市“原动力”

在位于上海的世界技能博物馆中,珍藏着中国参赛选手宋彪获得的国内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阿尔伯特·维达奖奖杯。

暑假开始,这位大国工匠就忙着带训选手,备赛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在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宋彪已任教5年,越来越多的技能小将正在这里汲取传承,用匠心铸就梦想。在宋彪的培养下,他的学生张维钰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机械项目中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

常州技能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邓建军、张忠等一大批技能领军人才。目前,常州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通过“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即插即用”型技能人才;积极支持校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市属事业单位编制人事管理,支持职业院校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从龙头骨干、“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中选聘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支持在常院校高层次人才停薪留职、离岗创业,促进产教人才共享共用。

截至2023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147.05万,其中高技能人才41.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责编:王语涵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